出身大公司会有利于你创业么?
2018-02-24 11:35 来源:http://www.ceo315.org/ 阅读: 次文/董晓梅 朱丹阳 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
本文选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联合出品的《管理视野》杂志(杂志订阅请至文末获取相关信息)。改写自论文Far from the Tree? Do Private Entrepreneurs Agglomerate Around Public Sector Incumbents During Economic Transition?(Organization Science)。改写者董晓梅为海通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朱丹阳为复旦大学博士生。
1978 年邓小平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拉开了个人创建私营企业的历史大幕。自此,私营经济“好风凭借力”再加上其强大的原生力,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蓬勃生长,发展速度之快、发展势头之猛超乎所有人的想象。而与此同时,部分国有企业则处境堪忧,有些甚至在艰难中求生存。
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经济转型中私企慢慢出现并打败那些效率低下的国企的现象。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私企最开始是从什么样的环境中孕育而生的?作为在私企大规模出现之前规模和影响力都占主导地位的国企对私企的创建有着怎样的影响?国企究竟可以促进还是抑制私企的创业孵化呢?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从大型组织的官僚社会化(bureaucratic socialization) 和能力接触(exposure to capabilities) 两个角度出发来进行分析。
现有大型企业与创业孵化市场机会的出现本身不会带来新的组织,因为个人创建一个组织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技能。尽管政府鼓励个人创业,并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但也不能保证他们马上就有完备的创业技能。在中国经济转型的情境下,私营企业多年来一直受国有企业的压制,因此,我们有必要把现有企业看作一个训练基地来解释创业孵化的问题。
大企业并非创业孵化的好土壤?
有些学者认为大型企业并不是创业孵化的有利土壤。原因在于大型企业的官僚社会化会抑制企业家进行独立和全面的思考。这类企业通常比较狭窄地定义工作岗位,具有相当严密的等级和精细的劳动力分配,因此员工基本没有机会学习到全面的可用于创业的知识。他们倾向于选择匹配的员工,并通过社会化过程同化他们,反对他们有主动创造性。而且,员工基本和外部人员如顾客、供应商和资源提供者没有联系,而这些都是对创业非常有用的知识。
但也有另一些学者认为大型企业是创业孵化的有效训练基地。尽管这些企业的官僚现象比较严重,但是在这里可以接触到非常丰富的能力,其中包括创业需要的技术、流程,以及如何处理与资源提供者和另外一些外部力量之间复杂关系的能力。在大型企业中接触到的这些能力有些是在小型规模的企业中接触不到的。
综合这两种观点,我们认为现有企业的规模大小和当地企业的创业行为可能存在一个非线性关系。一开始,现有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创业孵化,因为企业家可以获得非常丰富的能力和知识,也即“大平台赋能”,而且也会比较受投资者的信赖。而到了某个点之后,这种优势就会被大型企业的官僚化所抵消。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个体想要了解企业运作的全面知识会变得非常困难,而且经过企业的社会化之后,员工会逐渐从众并失去创业的意向。
以上的观点以两个基本的假设为前提:
1. 管理经验对于创业非常重要。但是创业企业中既存在有投资基金投入的大规模企业,也存在自己撸起袖子干的小企业。而对于那些小企业来说,管理经验可能就没有那么重要。
2. 员工主要被自己所在的工作单位所处的环境社会化。有研究表明,地区的创业活动密度会影响这个地区的创业文化,在创业密度高的地区会更有可能孵化出新的企业。
私营/集体/国有企业周围的创业孵化率
私营、集体和国有企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规模和官僚化程度两方面。在这三种类型的企业中,国有企业的规模最大,在经理人员选拔和晋升等内部决策方面的官僚化程度最高,而且因为企业受外部多个层次和多个部门的政府机构管辖,其与外部力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最复杂的。相反,私营企业的规模和官僚化程度最小;而集体企业则处于中间位置。根据我们上面提出的观点,处于中间的集体企业在官僚社会化和能力接触之间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平衡。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几个假设:
假设1. 一个地区集体企业的存在会促进创业私企的创建比例。
假设2. 集体所有制企业对于创业私企创建比例的影响比国企和私企更大。
假设3. 集体所有制企业对于小型创业私企创建比例的影响比对于大型创业私企创建比例的影响要小。集体所有制企业与国企、与私企影响效果的差异,对于大型创业私企的创建比例,比对小型创业私企的创建比例影响更大。
假设4. 一个地区私企和国企的存在,会共同促进当地创业私企创建的比例。
作者做了两个实证研究来检验以上假设。
研究1 该研究聚焦于中国1978 年到2008 年的自行车制造业,并把地区锁定在自行车产量最大而且生产自行车历史最悠久的直辖市——天津。数据来自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样本包括了从1978 年到2008 年间创建的1760 家自行车私营制造企业,根据注册资本将它们分成大、中、小三种规模的企业,并用获得的二手数据测量企业创建率。
结果表明,现有企业的规模和当地创业率之间呈现非线性的关系,集体企业对创业率的影响是三种企业类型中最高的。此外,集体企业对小型企业创建率的影响比其对大型企业创建率的影响要小。虽然国有企业本身对企业创建率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当国有企业周边出现了一些私营企业之后,两者的交互作用有利于创业孵化。这些结果基本支持了假设。
研究2 该研究将本文的创业孵化与马歇尔集群优势机制(Marshallian agglomeration advantages)进行了对比。本文所得到的创业孵化的地理效应与马歇尔集群优势相比,有三个不同点:
1. 不同类型的现有企业对创业孵化的影响不同。
2. 现有企业对不同类型的新进入者的影响不同。
3. 在创建之初从现有企业继承的绩效优势并不能持续。
研究1 的实证结果已经支持了前面两点。检验第三点需要分析企业创建的失败率。作者用(1)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撤销,或者(2)公司被强制进行财产清算或无法缴纳税金来测量失败。
结果表明,现有的三种企业类型(私营、集体、国有)都对创业失败率有正向影响,即现有企业的集中度越高,新创企业越难存活。和马歇尔的产业集群会带来竞争优势的观点不同,该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程度越高,创业失败率也越高。
管理启示录
从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推论,在政府对商业控制比较强的经济体中,创业孵化的重心可能产生于与政府有所关联的组织周围。这类组织规模较大,给新创企业的创始人在如何运作企业、规范企业上都提供了良好的训练,为他们日后壮大自己的企业打下了基础。虽然这样的情景与具有完全自由市场的经济相比,在孵化创业者上还相当逊色,但是对于处于过渡期的经济体来说,本文发现的创业孵化机制可能已经优越于完全没有国有企业存在的情况。
不过,随着时代的风吹呀吹,有的时候恰恰是因为现有大型国企在垄断光环下养成的养尊处优不作为,才使得私营企业在市场经济小皮鞭的抽打下,努力上进,自强不息。这些年邮政快递的没落及顺丰、圆通、申通、中通等民营快递产业的迅速崛起,就很好地阐释了这种力量。
阅读过本文的访客还阅读过: 企业管理者如何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
作为公司中层领导该如何与同级沟通?
中层领导工作中有的七个忌讳
企业战略分析OT:机会和威胁分析
管理者要亮剑 烂苹果绝不姑息
高效工作:与公司各级成员有效配合
领导力挑战:管理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司
领导力挑战:培育公司的软实力
领导力挑战:设定公司发展的方向
培养集团高管:培训、评价和体验
相关热词搜索:
出身大公司会有利于你创业么? 相关课程
- 上一篇:建言献策会更有利于你成为领导?
- 下一篇:管理者不需要解决所有问题,要学会与问题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