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章索引:
按学费查找简章:2万元以下课程 | 2-3万元课程 | 3-5万元课程 | 5-7万元课程 | 7-9万元课程 | 9万元以上课程
按类型查找简章:企业总裁培训班 | 工商管理总裁班 | 地产总裁班 | 金融总裁班 | 国学总裁班 | 女性总裁班 | 营销培训班 | 人力培训班 | 财务培训班 | 职业经理人 | 互联网培训班 | 短期培训班 | 艺术品收藏班
按人群查找简章:中层管理人员(总监) - 副总经理 - 总经理 - 董事长 - 个人修养提升 - 互联网专题 - 党建培训班
主页 > 总裁学院 > 管理宝典 > 张国华:管理首先是一种实践,企业家也应当是教育家

张国华:管理首先是一种实践,企业家也应当是教育家

2017-10-24 20:24  来源:http://www.ceo315.org/  阅读:

作者简介,张国华:
一个从中学教师成长为管理专家的传奇故事;一名从市场硝烟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企业英雄;一位追随中国首富刘永行15年南征北战的闯将。
其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领导力提升、5S管理等方面都有深刻独到的经验和见解。他的经验和见解有金属般的质感和爆炸时的声感。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让人振聋发聩的话:“人啊,认识你自己!”人要认识自己的什么?观念!我们的观念又是从哪里来的?父母,还有书本。观念的含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字典,还有词典。人类的优势在这里,人类的问题也在这里。人类因此而成为万物之灵,许多人也因此进入了认识的迷途。因此,我要在这里大声地说——管理首先是一种实践:企业家也应当是教育家。
 
人生活在现实中,实践就是去接触现实中的人和事,因为书本里没有具体的人和事。通过实践悟出道理才能改变自己、解放自己,才能用悟出的道理去教育部下,这就是企业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
 
实践既是开发自己又是开发别人的好办法,这就是老子“圣人行不言之教’的含义。什么是人事?人事是因为人和事不可分割。为什么不可分割?只有通过实践型做事才能认识人、造就人,只有通过实践型做事才能认清自己的观念和他人的观念。
 
人认识事物有两种方式:书本式概念性认识和实践式体验性认识。长期的知识教学、生存压力和媒体导向使人们重视“为学”,却忽略了“为学”背后的“为道”。 我认为,企业家的最终归宿和价值实现不一定是慈善家。鼓励企业家做点慈善无可厚非,但鼓励企业家成为慈善家则是国家的不幸和无能。把经营企业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帮助更多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帮助员工成长成熟成功,这才是企业家最好归宿和价值实现,也是企业家成为教育家的本质含义。
 
一、“为学”与“为道”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发展史,我们意外地发现:社会进步似乎是由“懒人”在推动。为了轻松,人们发明了各种工具和机器,使人们感受到了现代科技给人带来的便捷和舒适。然而,舒适是以人的功能退化为代价的:汽车使人的腿部力量退化,食品精加工使人的牙齿和肠胃功能退化,电脑使人的脑部功能退化,科学知识的概念式思考又使人的思维本能——悟性退化。
 
如果说现化科技使人的功能退化,带来的还只是疾病和生活能力降低的话,那么,科学知识产生的概念式思考则使人的悟性退化,再加上分工和分科的危害,人的脑、身、心被彻底分裂了。
 
实际上,思维和思考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思考是以概念为中心的逻辑推理,它的价值就是提高思考的速度,对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可以通过推理做出快速判断,可以通过集体授课的方式大规模传播。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用概念方式认识整体事物,只能组成一个个概念体系,也就是学科体系。学科之间为了相互区别,因而使用不同词语来表达同一个东西,从而导致思维的整体性被破坏。有智者说:“世上本没有问题,只有误用词语产生的理解问题。”比如,政治、经济、文化从道的角度论,其实是一个东西。再比如,诚信、智慧、成熟、爱、责任心从道的角度论,也是一个东西。
 
思维是一切动物的本能,而不是人类独有的东西。人类发明了概念,所以思考是人类的专利,它才是人类傲视一切动物的本钱。有感受才有感觉,才能感悟。概念产生的是知识,感悟产生的是道理,指导人行为的是道理而非知识。灵感其实是一种冲破概念限制回到思维本能的状态,概念思考越发达的人悟性越低,它造成了人内视功能的退化。概念式解释永远理解不了悟性思维的东西,我们千万不能用学习知识的方法去感情悟道理,道理不是学来的。现在的人脑已经被概念思考破坏了,修复的办法唯有实践。
 
作为父母和企业领导,如果不明白知识和道理的区别,就搞不清哪些东西可学哪些东西不可学。把道理当成知识教,导致很多人反感“大道理”,最终导致孩子和员工“不通道理”,于是便产生了所谓的“沟通”,结果却是沟而不通。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这种“沟通”,只需明白道理。知识通过教学可以获得,而道理必须通过教育才能获得。教育和教学也是两个东西,做教育不一定需要多少知识,许多父母虽然是文盲,但却很懂道理,所以很会教育。
 
知识就是认识,认识是为了解释,知识越多的人越爱解释,好像什么都知道,他们把学得多产生的快感等同于成就感,乐于知而拙于行。为什么“执行力”大行其道?因为耍嘴皮子的人太多了。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概念式思考对人的异化。概念式思考和学习也是产生官僚主义的重要原因,不到现场和市场,完全凭推理做决策,这就是瞎指挥的根源。再加上中国人喜欢体育而讨厌体力,把到基层视为掉价,所以官僚主义盛行,结果不但害人害己,而且害国家害企业。
 
道理的层次就是心理结构,解决心理问题就是在实践中悟道,悟出道理就等于人的心理成熟,人成熟才会产生爱心和责任心,才会有宽广的胸怀,有胸怀才会有包容心,有包容心才能当领导和老板,才能当好父母和老师。一句话,做人要感悟道理,明白道理才能扮演好各种社会角色;做事要学习知识,学知识才能想出很多方法。不明白做人的道理,不愿意去思考,知识多了反而有害。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不“为道”造成人的思维本能破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新能力丧失。思维本能的破坏造成知识增加,智慧衰落,造成人的心理不成熟,从而导致人的身心痛苦,小而言之离婚率高,大而言之社会动荡。人不成熟就不会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和思维能力,更不用说爱心和诚信了,当然更当不好父母和老板了。没有独立的生活和思维能力就谈不上人的“直立行走”,生理上的直立行走并不能表明人真正进化成了大写的人。
 
二、不是会了才做,而是做了才会。
不明白管理是一种实践就会产生很多限制:没有管理经历不能做管理,不是管理专业毕业的不能做管理。能不能做管理不看年龄、经历和专业,只看会不会分析总结。会分析总结的人往往能无师自通,任何事情只要一做就会,这就是许多企业家不是管理专业毕业却能够把企业做好的原因。
 
既然管理是一种实践,就应该按照“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逻辑线路来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
 
教条主义的失败表面上是照搬,本质上是投机,他们想快速实现目标,根本不想走艰苦的路。教条主义的逻辑路线是“书本—行动—书本—行动”,他们从来不用脑子做分析总结。古今中外很多人不是失败在不学习上,而是失败在学习上。
 
提倡实践不是反对学习书本知识和他人的经验,而是反对那种学而不思的学习。提倡实践更能使人明白什么是有效的学习。强调实践,就是要让我们把“为学”与“为道”、求知与求智、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在只重视学历和知识的今天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书本知识可以使人不犯常识性错误,可以解释问题但不能解决问。知识越多的人越爱解释,把学得多的快感等于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是知识分子的通病。知识分子要成为知道分子的方法就是:知道还要做到,做到才能悟道,悟道才能知道,知道才能领导。
 
三、企业管理就是不断从实践中总结道理。
做事不等于实践,实战不一定是实践。做事讲究方法,实践是为了认识事物;做事是为了完成任务达成目标,实践是通过做事来分析总结。没有总结分析的实践就是做事,做事以后能悟出一些道理才是实践。做事又总结的人才能当老板,做事不总结的人只能当员工。实践是一种认识论,实战则是方法论。追求实战是重术不重道的投机行为,只能解决眼前的个别问题,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和长远问题。重术不重道的人在管理上喜欢依赖别人,而不是自己。
 
流行观点认为,科学管理理论起源于西方,人家比我们先进,学习先进理论就等于赶超先进。这种认识让我们进入了一个误区。企业管理要看是否有效,而不是看是否先进。
 
现在的教科书讲得很全: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统计学等等,似乎通过学习就可以对库存管理、资源分配、债务限额、奖励报酬等问题进行决策,但课本里却没有人的冲突和勾心斗角,而工作中却无可避免。因此,许多人学了很多理论反而看不清自己和自己的企业了。学生学生,结果越学越陌生,不少人因此成了真正的“学生”。毛泽东从父亲的追打中悟出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王永庆从饲养大鹅中悟出了“瘦鹅理论”,牛根生从小时候花钱雇人打架中悟出了“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道理,刘永行从卖小鸡中悟出了“为消费者付出多一点,贡献多一点”的企业文化。还有,丰田的看板管理来源于超市补货,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来源于肉食加工厂的分割线,等等。道理来源于感悟而不是学习,这些东西很难从书本上学来,只能从切身体验中得到。将军从战场上来,企业家从市场中来,他们都是从实践中总结道理的。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经理就是总结经验和道理,简称“经理”。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家没有学习过企业管理,却将企业管理得很好,道理正在这里。“管”是学来的,“理”是总结出来的。管理必须先“理”而后“管”,而“理”又在“道”中。
 
四、能从实践中悟出道理的就是人才。
什么是真才实学?真才来源于实学,实学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真知产生真才。实践中悟出的是道理,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和从书本上学来的则是知识。从书本上认识世界还是从实践中认识世界,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路线。
 
书本知识为什么会脱离实际?因为没有具体的人和事,离开具体的人和事就没有问题,书本上即使讲问题也是模拟的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离不开一个“情”字——私情、友情、亲情。理论上认识得再清楚,解决问题时也往往会为“情”所困。知识来源于书本,道理来源于实践。无师自通是天才,有师才通是人才,有师不通是蠢才。能从实践中悟出道理的就是人才。
 
实践既是认识现实问题的方法,也是自我提升的有效方法。什么是问题?问题是一种观念,转变观念就等于解决问题。管理就是解决现实问题。认识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目的。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只能靠实践,离开现实的人和事,认识即使很深刻,也解决不了具体问题,比如名人格言、成功秘笈等,虽然深刻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学习格言、成功秘笈只能使人不犯常识性错误,教条主义者是认识不到这一点的。
 
书本知识也是一种认识,这种认识的方法是记忆,在运用时只能照抄照搬,这就是产生教条主义和书呆子的原因。人是观念性动物,接受了某种观念就会用这种观念去收集信息,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戴着有色眼镜人”。
 
当老板一定要研究性工作、批判性读书。做人需要道理,做事需要知识。道理就是事物的本质,本质就是从实践中悟出的道理。做领导要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悟道,悟道才能当好领导。许多海归派商学院出身的人管不好企业的原因正在这里。管理首先要用脚,其次是用脑,最后才是用屁股。
 
五、管理不是领导个人的实践,而是每个人的实践。
要想把每个人的工作变成实践而不是做事,企业人就不能定位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应当是领导者和管理者。只有把员工定位为管理者,将工作当成修炼心性和自我教育的“修炼场”,员工的工作才是实践,否则,只能是做事。
 
科层化的精英式管理无法理解管理是一种实践,也不会容忍将管理变成每个人的实践,因为一旦打破了管理的神秘化,他们就显不出那么高贵和伟大了。从古到今,所有组织包括家庭都在为争夺管理权而大打出手,管理是实践与其说是一种认识论,不如说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革命。很多中小企业的死亡不是来源于不学习,而是来源于学习能力太强。管理模式不是设计出来的,也不是学习来的,而是在具体竞争环境下的被动选择。
 
管理权是由专业的管理精英来实施还是在管理与被管理之间均衡分布?站在老板的角度,这是管理的首要问题。西方科层化管理的特点就是技术和管理都垄断在专业人员手中,企业兴衰只能依赖他们,这正是他们难以克服的问题。
 
六、道理道理,“理”在“道”中。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感悟。因此,我们既要“推理”又要“明理”,“明理”的作用就是“明一理而万事通”。
 
书本式的概念认知违反人的认识规律,使人悟性丧失。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现在的问题则是理性压制感性。理性的认识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语言文字对内心体验的表达有遮蔽性,禅宗主张通过实修来体验大道,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开语言文字的遮蔽性。
 
通过实践感悟道理使人成熟,成熟的人才有爱心,才讲诚信。爱心和诚信的品格来源于人的成熟,成熟来源于实践中悟出的道理,书本知识的理性思考是达不到这个目的的。通过实践感悟出道理,凡事依道而论:以道论德,以道论医,以道论企,以道论兵,以道论一切。依道而论才叫高瞻,从未来看现在才叫远瞩。高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依道而论能够消解分科分工对思维和心理的伤害,实现系统而整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悟出道理就会依道而工作和生活,反之就会按欲望工作和生活。悟道的人很平和,遇到问题会想办法而不是抱怨和消极对待。悟道的人懂得教育的真谛——行不言之教。悟道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这个真知就是道。
 
今天的人情绪大,思虑多,心胸狭窄,智慧少,交流不畅,爱心缺失,这不是竞争的原因,而是只重视理性思考忽视实践悟道的结果,也就是“为学”不“为道”的结果。“为学”训练的是人的思考能力,锻炼的是人的大脑,“为道”训练的是人的思维能力,锻炼的是人心。“为学”与“为道”分离就会造成人的脑、身、心分裂,人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长期处于精神分裂状态,不但痛苦而且怪病纵生,西医对这种病完全无能为力。我理解,所谓养生,其实就是规避概念式认识及其产品对人的伤害。
 
七、实践是解决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唯一有效的方法。
领导如果不坚持走实践的认识路线,不但会成为教条主义、官僚主义者,导致决策失误、事业失败,还会使自己的境界难以提高,生活痛苦,身体素质下降。逼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到基层去锻炼,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培养人才的方法。设计人员下市场,业务人员下车间,这就是企业教育。实业要实学,实学就是实践。
 
认识到管理是一种实践,就必须注重现场和市场。坐在办公室看报表听汇报不是实践,不走访用户在网上查资料不是实践,出现问题不到现场而是在办公室开会讨论不是实践,而是官僚主义的表现。实践是直接认识,听汇报看书本是间接认识,间接认识不一定是事实,即使是事实也不是实事,亲身感受的事实才是实事,实事才能求是。
 
从实践中悟出的道理管“通”,“通”才能成为行家。专家除了在某个领域有较深的造诣之外,就是文盲。请专家解决系统问题是害人又害己。著名实业家刘永行曾亲口对我说:“决策是企业家的事而不是专家的事,专家只能辅助决策。”
 
不少管理为什么无效?第一,崇尚数字化,管理就是看报表、分析数字;第二,当领导就是指挥别人、监督别人;第三,到现场、到市场是基层人员的事;第四,培训就是领导训话、专家讲课;第五,将领导和员工定位为管理和被管理。所有这些,都是违反认识规律的。
 
人也罢,企业也罢,国家也罢,不在大小而在强弱。强是由弱变来的?怎么变来的?就是概念式认识与实践式认识的结合,就是“为学”必须与“为道”相结合。
 
八、管理效果要靠实践来检验。
从实践中总结出道理,这是管理实践一方面的意思,检验这种道理是否有效的方法也只能是实践。判断一个企业的好坏不是看规模有多大,设备有多先进,有多少高级知识分子,而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如果老板是博士,高工有若干,设备很先进,员工上万人,就是没有效果、没有效率、没有效益,哪又有什么价值呢?管理是否规范,管理风格是集权还是分权,这些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有效无效之别。管理企业就像医病,不是追求所谓的规范和科学,而是有效性。规范是相对的,绝对的规范是反效率的,科学只对事和物,对人的关系和观念就无能为力了。
 
企业有利润不等于管理有效,因为利润包括政策利润、行业利润和管理利润,当整个行业没有利润时你还有利润,这个利润就是管理带来的,说明你的管理是有效的。只有追求有效性才会有管理手段的灵活性,只要能快速达成目标,该怎么干就要怎么干。企业经营不是做买卖,一单一算账,经营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不能完全看单位成本和单位利润,也不要拘泥于会计结算周期内的盈亏。很多企业以利润来衡量经营业绩,结果把经营者变成了患得患失的小商小贩,为了利润反而丢掉了利润。患得患失的人只能做买卖,不能搞经营。与其预测未来,不如抱朴守道。企业经营遵循因果循环律,你向员工投入什么,向消费者投入什么,明天就会收获什么。
 
实践从哲学的角度看属于认识论,从工作的角度看是一种务实作风,从学习的角度看是一种教育手段,从激励人的角度看是改变自己和别人的有效而简单的方法。不断从实践中总结道理,再根据这些道理时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方法,这就是就是与时俱进,也是企业家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阅读过本文的访客还阅读过: 企业管理者如何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
作为企业中层管理者如何与上级沟通?
企业家该如何提高危机管理意识?
品牌关系管理:消费者资产的三个要素
总经理必备管理能力:会议管理
总经理必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
总经理必备管理能力:权力的运用
管理者诚实的残忍-解雇他人
管理者要亮剑 烂苹果绝不姑息
管理者如何驯服浑身长刺的员工

相关热词搜索:

张国华:管理首先是一种实践,企业家也应当是教育家 相关课程

RSS地图  |  网站地图  |  报名流程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以上课程版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本站只为以上课程提供页面制作及网络展示平台,而非商业行为!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2012 中国企业总裁培训班官方报名中心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8885419号.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西主楼 Tel:86-10-57100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