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遥望“书于竹帛”的时期
2014-10-20 15:27 来源:http://www.ceo315.org/ 阅读: 次据李学勤介绍,迄今为止,中国共出土了三批重要的经史方面的竹简。其一,为1993年湖北郭店出土的800多枚竹简,时代与清华简相近。其中有儒家和道家经典《老子》;另一为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挽救回来的竹简,命名为“上博简”,也以儒家和道家经典为主,良多内容与“郭店简”浮现的内容构成弥补;第三批就是“清华简”了。
李学勤:当前的考古学界风行着一句话:当初是中国考古黄金时代的开始。我说的考古学是现代考古学,是进化论领导之下的考古学。我国的古代考古学直至现在仍处于开始。对许多考古遗迹的全貌,我们还没有懂得。在考古进程中,有一些损坏也不可防止,我们可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这种破坏。
至于趋利性质的考古,一方面是依靠法律规范,第二种是依附迷信标准,科学工作有自身的法则,我们必需遵照。总体而言,我感到我们的文物考古步队仍是健康的。
李学勤:它们都是极其重大的发明。郭店简是儒家、道家的著作,存在哲学意思。但是清华简中没有这一局部,而是以经史著述为主。
李学勤: 咱们会尽最大的尽力。然而在一个大学中还有其余很多使命跟义务,我们整顿的速度可能不如上海博物馆那么快。在清华,工程技巧上还有一点力气,这是我们能够应用的上风。
假如说,涌现文字是一个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标记之一,那么书籍的呈现则象征着一个社会的文明走向成熟。在中国,自商代开端始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不纸张的时期中,竹帛在中国被使用了两千年之久。在纸张进入全面应用之前,竹帛一直是书的载体。此一时期,古埃及文化则用另一种材质:纸莎草来记载文明。“而甲骨、镌刻于青铜器上的金文等,都不是用于文明传布的,而只是一种占卜工具,或者礼器使用。”李学勤说。
完成一场历时两个小时的讲座之后,年逾古稀的李学勤谢绝了工作职员帮他提公文包的请求:“我一定保持自己背书包,直到不能背了为止。”面对现场听众一些琐细而基本的问题,这位曾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的清华传授仍坚持着谦恭与平易。在细心倾听、条分缕析地给予解答之后,总不忘了加上一句:“这是我的见地,不晓得是不是对,请各位指教。”尔后的采访中,在谈到清华简的保护研究过程时,李学勤重复提到:“我们的水平有限,比不上上海博物馆的速度,但会尽最大努力。”
日报:你对中国考古的一些现状有什么见解? 对一些趋利性的考古,你是怎么对待的?
有一点要留神,所有的文物都是在走向衰减过程的,都是不可逆的。文物的维护是很重要的,所有已经出土的东西都是不能永远保存的。历史上素来没有永恒保存的货色,因而,我们更要尽快整理和研究。
Dialogue 对话
近日,在上海藏书楼一场名为“书于竹帛——早期中国书籍的形制与特色”的讲座中,年逾古稀的李学勤思维迅速、语言畅达,从书籍的来源讲起,一直谈到2008年被清华珍藏的2388枚战国竹简的研究整理近况。
李学勤告知本报,与“郭店简”、“上博简”不同,“清华简”重要是关于经史方面的资料,哲学经典很少。“清华简的重要性在于这批竹简汇聚了大批经、史典籍,与现有的文物和古文献资料造成印证。其中,对于《尚书》的古文献更是自汉代以来未有发现的。”李学勤说,“清华简与郭店简、上博简比拟,并非谁更重要,而是它们波及的范畴各有不同。”
2008年,清华大学培训,清华大学校友赠给母校的一批竹简,经由各地专家汇合研究之后被鉴定为战国中期偏晚的重要文物,其中记录有《尚书》的部分内容,以及周武王时期的乐诗。清华大学专门为此成破了出土文献研究与掩护核心。
日报:现在,根据国家文物法规的划定,中国考古挖掘主要以被动性发掘为主。作为从事文物研究的工作者,会不会遗憾而愿望根据自己的研究进行什物采集?
事实上,实在的竹简,十分轻薄、精巧,并非电视剧中常见的那般厚重。一卷由100支竹简拼接而成的简册卷起来也只近似于一个直径6厘米的圆柱体。“当时的人们会随身带着一些工具和羊毫、墨汁,以便就地取材,制造竹简。”
李学勤以“书于竹帛”命名这场讲座,一部门是因为《墨子•明鬼下》中的一句话:“书之竹帛,传遗后代子孙。”另一方面,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明学教学钱存训著有《书于竹帛》一书,其中文版本由李学勤作序。
李学勤:这是一个问题。作为考古专家,我们当然盼望可以依据本人的研究工作进行考古,但这样的机遇比拟少。现在基建大面积扩展,国度提出保护第一,现在人们总是想着挖皇陵。不要那么自私好不好,要是问我的看法,我必定投反对票。但这不意味着不自动做一些工作,至于为什么不发掘,是因为我们现在的考古技术程度还做不到、做不好。
今年年初,《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第二辑也将于今年年底由统一家出版社出版。李学勤对《第一财经日报》先容说:“"清华简"的研讨收拾工作将用15~20年时光全体实现,并将研究结果分15辑陆续出版。”
除《尚书》之外,清华简中还包含一部分史书。这批史料与《左传》彼此对应,也有一些不一致的部分。李学勤说:“在《左传》和《战国策》之间有一段空缺的部分,而这段历史在清华简中就有,而且无比具体。”另据李学勤介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二辑将公布这些《系年》的资料,并于年末出版。
李学勤告诉本报:“竹帛是中国早期书籍的载体。自商代开始,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竹帛一直是中国主要的文化流传载体。直到此后,纸才完整代替了竹帛成为文明脉络连绵的主流。”竹帛是竹子制作的篾条,使用之前放在火上烘烤,使得竹液流出,排出之竹液则被称为“汗青”。之后“汗青”便引申为史册之意。
在清华简目前颁布的内容中,最受关注的是秦始皇以前的《尚书》写本。《尚书》是夏商周各种主要历史材料的汇编,是研究上古史最为重要的根据之一。自古以来,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尚书》的真伪、聚散就分外波折庞杂,出现了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两种。《尚书》今古文之间因为在内容上有着诸多不同,便成了一段延绵千年而未决的史学之争。“清华简”在墓葬中深埋了2000多年,免于焚书坑儒的灾害,因此保留了多篇《尚书》,皆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的写本,为真正的古文《尚书》,对今文《尚书》有着勘误作用。
“所有已经出土的东西都不能永久保存”
日报:清华简的保存情形如何?
第一财经日报:清华简与郭店简及上博简有什么不同的意义?
清华简与郭店简、上博简涉及的领域各有不同
日报:魏晋南北朝时代,由简入书这个改变对历史发生了怎么的影响?
(孙行之)
起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1 *** 08 *** 25
清华简:遥望“书于竹帛”的时代竹帛:中国早期书籍载体
李学勤:首先就是传播更普遍、更快了。其次,当然文献的保存也更加便利了。现在,书籍又被搬上了电脑和手机,不外我以为,电子书不可能取代纸质书,这里有一个浏览快感的问题。
相关的主题文章:- 清华师生心系民生 助力永跟抗旱救灾
- 清华学者呐喊两岸文创工业共拓国际市场
- 清华学生 首次灭明火演习
- 清华大学走出首位空军飞翔学生
- 清华大学第五届研讨生新生骨干培训班开学
- 清华大学校长 顾秉林:三谈“人文日新”
- 清华大学增强建造节能与可连续发展研讨
- 清华博士招生 试点申请审核制
阅读过本文的访客还阅读过: 清华大学:打造科技翻新孵化平台 /编号:ZA5
清华大学百年体育之路回眸 /编号:AR160Bv
清华大学博士生支援玉林 /编号:RK9486m
李学勤谈清华竹简 /编号:YP438MK
清华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研发再翻新高 /编号:V
清华教学与嘉应学院学子进行专题宗教养术交
清华大学打造高端教导学术手刺 /编号:WR272
体育特永生让测验好汉汗颜 /编号:ZK545aU
美国商务部长清华报告 /编号:ET736fm
清华:奖优助困并重 强化育人功效 /编号:HX
相关热词搜索:
清华大学培训
清华简:遥望“书于竹帛”的时期 相关课程
- 上一篇:清华师生心系民生 助力永跟抗旱救灾
- 下一篇:温家宝亲热探访老迷信家